机械与电子

对接受呼吸机辅助通气的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可出现呼吸道阻塞的情况,严重时可导致其发生肺心病等并发症[1-2]。对接受呼吸机辅助通气的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进行有效的辅助排痰治疗对改善其预后具有重要的意义。本文对萧县人民医院2017年1月至2018年1月收治的100例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进行研究,旨在探讨对接受呼吸机辅助通气的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进行机械辅助排痰治疗的效果。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将萧县人民医院于2017年1月至2018年1月收治的100例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纳入本研究。将其随机分为对比组(n=50)和治疗组(n=50),对比组患者中有男20例、女30例;其年龄为43~75岁,平均年龄(51.)岁。治疗组患者中有男17例、女33例;其年龄为41~62岁,平均年龄(52.)岁。两组研究对象的一般资料相比,P>0.05。本研究经萧县人民医院医学伦理委员会批准。

1.2 方法

在对两组患者进行呼吸机辅助通气期间,对其均进行常规的药物治疗。在此基础上,对对比组患者进行人工辅助排痰治疗。方法是:利用手腕关节的力量从下至上地对患者的背部进行有规律的叩击(叩击的频率为20~40次/min),10 min/次,2次/d,对治疗组患者进行机械辅助排痰治疗。方法是:根据患者的体征和胸部影像学检查报告为其选择治疗时的体位。使用G2000型体外机械振动排痰机对患者进行机械辅助排痰治疗(振动的频率为25~35 CPS),20 min/次,2 次 /d(在饭前 1 ~ 2 h 或饭后 2 h 进行)。对于痰液较多、难以排出的患者,可适当地为其提高排痰机振动的频率或延长治疗的时间。

1.3 观察指标

观察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及治疗后其每日的排痰量。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23.0软件对本研究中的数据进行分析,计量资料用均数±标准差()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用百分比(%)表示,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比较治疗后两组患者每日的排痰量

在进行治疗的第1 d~第5 d,治疗组患者的排痰量均大于对比组患者,P<0.05。在进行治疗的第6 d和第7 d,治疗组患者的排痰量均小于对比组患者,P<0.05。详见表1。

表1 比较治疗后两组患者每日的排痰量(ml,)组别 第1 d 第2 d 第3 d 第4 d 第5 d 第6 d 第7 d对比组 23. 30. 43. 50. 47. 41. 32.治疗组 38. 47. 65. 72. 55. 34. 26. P值 <0.05 <0.05 <0.05 <0.05 <0.05 <0.05 <0.05

2.2 对比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

治疗后,对比组患者中临床疗效为无效的患者有10例(占20%),为好转的患者有11例(占22%),为显效的患者有14例(占28%),为临床控制的患者有15例(占30%),其治疗的有效率为80%(40/50);治疗组患者中临床疗效为无效的患者有4例(占8%),为好转的患者有8例(占16%),为显效的患者有20例(占40%),为临床控制的患者有18例(占36%),其治疗的有效率为92%(46/50)。治疗组患者治疗的有效率高于对比组患者,χ2=6.84,P<0.05。详见表2。

表2 对比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n(%)]注:有效率=(好转例数+显效例数+临床控制例数)/总例数×100%。组别 例数 无效 好转 显效 临床控制 有效率对比组 50 10(20) 11(22) 14(28) 15(30) 40(80)治疗组 50 4(8) 8(16) 20(40) 18(36) 46(92)

3 结论

近年来,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的发病率呈逐渐增高的趋势。此病患者在进行体力劳动后,可出现呼吸急促、胸闷、咳痰等症状[3-4]。进行呼吸机辅助通气是临床上对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进行治疗的常用方法。有研究指出,对接受呼吸机辅助通气的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进行机械辅助排痰治疗可取得良好的效果,能够显著降低其并发症的发生率[5-6]。本研究的结果显示,治疗组患者治疗的有效率高于对比组患者,P<0.05;在进行治疗的第1 d~第5 d,治疗组患者的排痰量均大于对比组患者,P<0.05;在进行治疗的第6 d和第7 d,治疗组患者的排痰量均小于对比组患者,P<0.05。

综上所述,对接受呼吸机辅助通气的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进行机械辅助排痰治疗的效果显著,可有效地促进其排痰。

[1]马升军,聂洪玉,刘萍,等.机械振动排痰对无力自主咯痰的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加重期患者疗效的影响[J].吉林医学,2017(6):125-128.

[2]王颖.慢阻肺急性加重伴严重呼吸衰竭患者有创机械通气治疗效果分析[J].航空航天医学杂志,2017(9):134-1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