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普罗科菲耶夫第七钢琴奏鸣曲(OP.83)
二战爆发前,普罗科菲耶夫走访了西方国家,写出了三首钢琴奏鸣曲:第六号、第七号以及第八号钢琴奏鸣曲。这三首奏鸣曲被人们称之为“战争奏鸣曲”,其中第七号钢琴奏鸣曲始于1939年,完成于1943年。共分为三个乐章。
一、第一乐章
作者把第一乐章称之为“无调性的”,因为他凭借五度和弦等把原来降B大调和降b小调的调式感给模糊了。这一乐章为快板,6/8拍。一开头就以急促的节奏和不和谐的旋律音型使人们的听觉即刻进入对战争的惶恐不安当中。
主部的第10小节开始,左右手旋律音型齐头并进,切分独有的节奏特点和节奏结构,以及不和谐的调式和声范围同时将音乐推向了第一个高潮。这时左手低音须执拗地砸下去,就像Secco(机械的、枯燥无味的)演奏,表现出战争的无情。第45小节开始,作品形象步入了具体化,左手持续的半音八度级进,右手不安分的和声走向如同号角般再次响起,士兵步伐慢慢逼近,战争全面爆发,将作品推向了第二个高潮。整个第一乐章的奏法须采用非连奏的形式演绎,对演奏者手指的能力要求颇高。主部所有的重音记号都需要演奏者细心留意,这些音是否尖锐、是否肯定都直接影响到整体音乐形象的表达。
副部为小行板,8/9拍与6/8拍交替进行,拍子的不稳定性已有别于主部的音乐形象,呈现给人们的感觉是与世隔绝的、慵懒的另外一种意境。副部整体的节奏须平稳、规范,而不能太自由化。不同旋律的发展需要依靠手指演奏的连贯性来支撑。中声部的凸显和踏板的合理运用,还有演奏者听觉的灵敏度也是演奏好这一乐段的关键。
展开部呈现一种动力化的发展,在Veloce(迅速、敏捷)处可弹出怪异、尖锐、不知所云的强烈音感与前面形成鲜明对比。展开部的演奏重点在于技术的练习和对节奏的把握,以及强烈的音乐形象表现。
副部再现,又回到小行板,音乐进入抒情的主题,仿佛是瞬间忘掉一切。这一段演奏者须加强背谱练习,不能与副部旋律相混淆。尾声为快板,6/8拍,经过一连串神经质的音符后,以诙谐的形象结束第一乐章。这一部分要注意句与句之间的连贯性,虽然作品的演奏方式采用非连奏,但不能就此忽略了句子的表达。
E大调,行板,3/4拍。与第一乐章的形象截然不同,它是优美的、沉醉的,如同男中音的中
二、第二乐章
声部担任了此乐章的主角。
主部为弱起小节,开篇的音乐就把人们带入一个迷幻的世界。3/4拍子给人一种安定、温柔、不慌不乱的感觉。三个声部同时奏响,中声部占主要地位,高声部与低声部各自担负起自己不同的和声角色,从而陪衬、支撑起如同男中音般缓缓诉说的中声部。整个主部处于一个复杂的和声色彩体系中,每一个小的和声都需要演奏者仔细斟酌,从而使听众能够清晰地置身于和声色彩变化的享受中。
中部的音乐形象与主部有所区别。作者用十六分音符、三连音的分解和弦织体,以及高声部旋律的凸显和低声部重浊的和弦音将主题进一步变形。主部再现,又回到E大调,3/4拍子。这一段低声部可稍加修饰,以此来诠释出与主部的略微不同。
三、第三乐章
这一乐章从头到尾每一个音符的敲击都是振奋人心的。7/8拍子离奇的、动力性的俄罗斯托卡塔曲,稳固的和声织体,以及厚重、扎实的左手低音,在一成不变的机械性节奏下,犹如鼓点般铸造出一支强大军队行军的画面感。与第一乐章的怪诞、横行霸道的形象不同,第三乐章的音乐始终有一种坚定、顽强、永不放弃、勇往直前的音乐色彩。乐章开始便是降B大调主三和弦,这种肯定的音响效果一直持续到结尾。
从主部的第83小节开始,织体从复杂的和弦变为机械、怪异的双声部单音旋律,给人以形象扭曲之感。随后,低声部有一个级进下行的转变,使音乐形象变得更加有意思。从第119小节开始,左右手同时轮换A音和B音的重击,过渡到了再现部。
再现部又回到了降B大调,之前从没停歇过的机械节奏此刻达到了一个顶峰:更为庞大的织体结构、强悍的手指技术以及更恢弘的音乐形象一一通过演奏者如钢铁般的手指呈现在听众面前。这一乐章因其非比寻常的风格,使演奏者需要锤炼好手指技术。整个乐章的关键点体现在节奏方面,须演奏出7/8拍特有的节奏感,所以速度方面的确定也是演奏者需要慎重考量的一个重要环节。
普罗科菲耶夫的作品和声丰富多样、节奏大胆,旋律的表现与古典的传统保持着密切的联系,配器方面更是手法新颖。他曾经说:“我厌恶模仿,厌恶陈腐的手法。我不想戴什么假面具,我永远希望我是我自己。”正是他这种强烈的艺术追求,使他的作品在时代的烙印中成为了永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