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械与电子

预制音乐与乐队一体化的创作技法探究——以《

 

预制音乐与乐队的一体化是电子音乐发展史上的独特风格之一,其中磁带音乐与乐队的结合也是电子音乐发展的重要阶段。

磁带音乐于20世纪50年代中期出现,它不仅继承了具体音乐时期的磁带模拟技术,同时也强化了具体音乐时期所奠定的以硬件设备和录音技术为主导的技术路线。磁带音乐的出现推动了电子音乐发展史上的第一个高潮,同时也促使更多的作曲家涉足电子音乐。预置音乐促进了电子音乐创作向着多样化和个性化的方向发展,作曲家在秉承传统器乐作品的创作中,也不断挖掘更多新的可能。磁带音乐经过60年的发展和传承,现大量出现于中外作曲家的作品中,而磁带音乐与乐队一体化的呈现方式更加增添了传统乐队的色彩。其中磁带音乐以其独特的器乐化、非器乐化(人声、噪音等方式),经过加工处理使乐队富有空间感和画面感。

《第十交响曲——江雪》由中国作曲家朱践耳创作于1998年,作品以古琴和人声为磁带音乐元素,通过人声吟、诵、唱的特殊声调和韵味,加之古琴的散、按、泛的演奏方式上与乐队结合,充分体现当代中国传统音乐的新模式。

《Different Trains》由美国作曲家斯蒂芬·莱奇(Stephen Michael Reich)创作于1988年。这部作品是为弦乐四重奏与磁带而作,其中磁带音乐元素来自于车站的报站人声和环境声,经过剪裁、延迟等加工处理手法与乐队结合。而乐队以模仿、倒影等演奏方式与之贴合,整部作品简约而不简单。

本论文将着手作曲家朱践耳作品《江雪》和美国作曲家Stephen Michael Reich作品《Different Trains》为例,探究两部作品中预置音乐与乐队一体化的创作技法,对作品中磁带音乐的处理手段和部分结合技法进行具体分析。

一、乐队与磁带音乐的结合——乐队贴合磁带音乐不同形态中的创作技法

1.《江雪》这部作品是由交响乐队与磁带音乐结合呈现,磁带音乐中包含人声与古琴的预制录音。乐曲中的磁带录音部分,人声以中国戏曲唱法吟、诵、唱相结合的方式演绎柳宗元诗词《江雪》。而古琴的录制围绕《梅花三弄》主题呈现。作品中乐队创作以不同形态和技法,贴合磁带预制录音,两者相辅相成,极富空间感。《江雪》中部出现的预制音乐由人声老生唱法引出,乐队为了更加突出预置音乐而采用长音铺底,衬托预制人声的特点。打击乐声部渐入人声第三句末尾音,奏出延伸预制录音效果,使两者更加融合。

作品中预制古琴围绕梅花三弄主题动机变化发展,为了更彰显预制古琴泛音奏法的效果,乐队弦乐声部也同样以泛音游走,如:

乐队以泛音固定音型交替展开,声部交融与预制古琴交相呼应,其中在乐队创作技法中也采用了类似预制古琴梅花三弄的主题动机,这也恰是乐队贴合磁带音乐的形态之一。

2.《Different Trains》作品中是为弦乐四重奏与磁带而作。其中乐队以固定音型从头至尾贯穿整部作品,各声部依次采用模仿预制磁带录音方式呈现,在不同调式中进行变化,乐队创作大量贴合预制录音呈现。作品中部次出现乐队与预制音乐交融:

在乐队创作技法中,第二小提琴与中提琴两声部以相差二度音高模仿火车汽笛声,而其余声部奏响固定音型,仿佛模仿火车运行声音,乐队创作以静制动贴合预制音乐。

作品中预制录音声部大量出现火车报站音,由于预制录音中包含女声和男声,所以作曲家在乐队创作中以小提琴、中提琴和大提琴的不同音色与音域,选择适当的乐器语言巧妙地模仿预制录音。以下谱例中,中提琴声部通过独特音色,利用音高、节奏的变化形式完全模仿预制火车报站音调:

除上述乐队贴合磁带音乐的创作技法外,另一种特殊方式也再次呈现:

此时乐队由先前的C大调转至bD大调,与以往不同的是,中提琴声部事先奏响模仿预制录音的旋律,预示听众即将出现的预制录音,这也是乐队贴合预制音乐的一种独特创作技法。

二、磁带音乐与乐队的互动——磁带音乐根据乐队的创作技法进行加工处理

1.在预置音乐与乐队一体化的创作技法中,不仅有乐队贴合预制音乐而创作,也包含预制音乐根据乐队的表现方式而进行加工处理。在《江雪》这部作品中,预制古琴与人声经过合理的电子处理手段后,与乐队融为一体使整部作品交相合一。作品中第一次呈现预制音乐:

运用老生唱法的预制人声在由古琴的两声泛音后出现,在两个同音唱腔中做出由远及近的效果,唱腔也由轻递进到铿锵有力的“绝”字上,待“绝”字唱响时已拉近距离。而这也是根据乐队奏出的长音进行加工处理,乐曲整体的空间感和层次感发挥的淋漓尽致。在作曲家笔下,预制音乐在不同形态下也可模仿乐队声部: